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简介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CN:50-1214/X)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特别关注三峡,主要刊发生态环境检测(理论与技术、分析与评价、仪器与装备)、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染防治(大气、水、土壤)、环境管理与对策、生态建设与成效等方面的学术成果(研究报告、论文、快讯、研究综述等),多角度地向读者介绍国内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理论、技术和经验。
杂志文章特色
1.《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以8000~12000字为宜。来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内容应注意不涉及国家秘密。
2.《三峡生态环境监测》论文必须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包括官方全称,所在城市和邮编)、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英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致谢、参考文献等,文字复制比原则上不超过15%。
3.《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文稿中的量和单位符号、数字等用法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外文字母应注意区分正斜体和大小写。上、下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的高低应有明显的区别。
4.文中图、表应择最必要的,一般不超过6个,且有电子文件(TIF格式或JPG格式,分辨率至少达到300dpi)。照片(最好是彩色)要清晰。
5.本刊只刊登首发稿。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文字修改权,对所发稿有版权。
杂志分析报告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研究论文,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本刊特稿,河湖水生态监测与评估,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研究简报,大气污染研究,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研究与进展,生态系统评价,水生态风险评估与评价,生态修复策略与实践,水环境研究,库区生态研究,水资源变化与影响分析,模型计算方法研究,综述,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估与评价,水环境治理,消毒剂对环境的影响与建议,环境治理研究,生态修复研究,水生态研究,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水资源与水环境治理研究,研究综述,库区消落带研究,遥感监测,环境可持续发展,水生态保护与生态调度,灾害评估与处置,重金属相关研究,消落带生态环境研究,生境质量研究,碳核查研究,碳储量研究,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面源污染防控,特稿,水环境质量监测,城市水生态文明探索与实践,发刊词,绿色环保发展技术,水工程研究,面源污染分析,废水处理技术,垃圾处理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在管理方面的不足,在充分考虑红线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前提下,在G IS平台的基础上采用B/S模式,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G IS应用框架构建了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突出了4个方面的作用:(1)实现了基本地图操作、生态保护红线属性信息和空间位置的显示、查询功能;(2)判别某个点/线/面是否在红线范围内并形成W ord格式的判别报告,对于监察、环评审批等实际工作具有重要作用;(3)区县红线数据的实时更新可以有效避免数据滞后的问题,极大促进了系统使用的时效性;(4)用户分层次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数据上传混乱、数据被篡改、用户被无故删除等情况出现。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理系统不具有唯一性,它可以适用于其他省(直辖市),因此对于其他省(直辖市)生态红线管理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管理系统在项目落地、环评审批、生态环境监察等实际部门工作中已体现出优势,可以有效地促进相关工作科学高效地完成。
摘要:选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土壤保持和固碳4种生态系服务功能,在G IS支持下建立空间评估模型,综合分析了受"自然-人工"二元干扰严重的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以高度重要为主,极重要区呈带状分布在东北部大巴山区和干支流两侧山脊。(2)生物多样性维护中等以上面积比之和达70%以上。(3)土壤保持功能以高度重要和极重要为主,其中极重要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巫溪县及开州北部地区。(4)固碳功能中等重要区占绝对优势,面积比为51.97%,主要分布在西部都市区和江津区北部、长寿区和涪陵区北部地区。(5)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总体较高,高度重要以上面积占比达66%以上,具有空间分异显著特征,总体上东部重要性高于西部;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主要干支流两侧和呈组团式分布在区内海拔较高的山脊;高度重要区主要呈环带状分布在极重要区外围两侧。
摘要:201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用以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本文就《指南》中生态敏感性评价方面进行了研究,根据数据精度及数据获取情况对某些指标进行了优化,使评价结果更符合重庆实际。评价结果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管理需求进行了灵活运用。运用结果得到了各部门的充分认可,对重庆市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摘要:城口县作为渝东北生态屏障和秦巴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的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屏障建设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该区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功能。针对城口县地处大巴山南麓,位于川、陕、渝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以主要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与格局为基础,从保护、恢复、建设和支撑保障四个层次构建了城口县渝东北生态屏障体系。通过对城口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综合分析,并考虑生态系统分异规律和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服务功能区域差异,将城口县渝东北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划分为四个区、九个亚区。通过四个生态屏障区的建设,有序扎实地推进生态屏障重点工程建设,逐步优化县域内生态系统,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复合生态系统,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重庆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直辖以来高速发展,重庆主城区是我国典型的高密度山地城市。近年来城市扩展异常迅速,土地开发强度高,城市绿色空间变化显著。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植被信息,使用景观生态学指数和缓冲区密度,分析重庆市主城区25年来绿色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主导的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空间的面积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其边界线逐渐远离市中心,北部、西南部和南岸区的绿色空间减少最明显;近年来,中心城区在旧城更新过程中绿色空间呈增加态势;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推动了重庆市快速城镇化和城市扩张,是绿色空间演变的主要间接驱动因素,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方向的引领、道路网络的线性切割包围及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状侵占等联合驱动是重要的直接驱动因素,旧城更新推动了绿色空间的再生。
点评详情